“入园难,入园贵”曾是困扰家长群体的一大难题。自国家连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以来,该问题得到有效缓解,但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。 不过,令人振奋的是,学前教育发展近期再次迎来利好——学前教育法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初次审议。草案明确,发展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,以政府举办为主,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,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。 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“上好园”“上优园”,我们还有多远的距离?普惠性幼儿园如何实现“优质平价”? 7月31日,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习溪桥街道托育中心为幼儿提供照护服务。李军摄/光明图片 1.在家门口入园的愿望基本实现 经过一年多的考察、对比,今年9月,张心(化名)还是决定让孩子进入离家不远的普惠性幼儿园。“原本担心这所幼儿园条件比较差,去实地考察后,发现幼儿园综合条件要比预期好很多,老师们也很认真负责。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,其他几家私立幼儿园价格太高。” 如今,越来越多的孩子可以在家门口上幼儿园了。“各地大力发展公办园,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,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、部队、街道、农村集体办园,规范治理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,城乡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,基本满足了老百姓在家门口入园的愿望。”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侯丽敏以一组数据佐证:截至2022年,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9.7%,比2011年提高了27.4%。全国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9.6%,比2016年增长22.3%,极大缓解了“入园难、入园贵”问题。 同时,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也在不断健全。相关数据显示,中央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累计投入2210亿元,激励引导各地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。2021年全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比达到5.9%,比2011年提高3.7%。 此外,针对“城镇挤”“农村弱”的区域不平衡问题,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在城镇开展小区配套园治理,实施公办园扩容等多种举措,重点加强人口流入地、人口聚居区域、学位供给不足区域普惠性幼儿园建设,化解“大班额”问题。“在农村,一方面补齐适龄人口较多镇、村的资源短板,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幼儿园提质升级,通过改善薄弱园办园条件、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,提高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。”侯丽敏补充道。 2.保教提质满足家长需求 学前教育已实现基本普及,但家长们对幼儿园办学条件、保教质量的关注度并未减弱。“优质平价”,是家长们的切实需求。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学前教育研究室主任高丙成认为,家长对幼儿园质量的担忧不无道理,“目前的普惠园分为公办园和具有普惠性质的民办园。公办园突出公益属性,收费不高、质量有保障,很受家长欢迎。普惠性民办园大多缺乏强有力扶持,民办园收费分类监管政策又不完善,造成部分民办园高收费逐利,加重家长负担。” 记者发现,前不久印发的《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》明确提出,加强民办园收费监管,并强调“营利性民办园要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,遵循公平、合法、诚实信用的原则,根据实际办园成本、市场供需等因素,合理确定收费标准”。在高丙成看来,在加强监管的情况下提高保育教育质量,还需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园的投入,同时提升民办园师资的专业素养。 为提高保教质量,教育部去年印发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》,坚持儿童为本、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,注重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,坚持保教结合,以游戏为基本活动,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;坚持科学评估,切实扭转“重结果轻过程、重硬件轻内涵、重他评轻自评”等倾向。 政策指引之下,不少幼儿园正在展开有效探索。陕西省定边县第五幼儿园定期开展家长驻园活动,家长以与幼儿平等的身份参与游戏,不干预玩法,不打扰过程,不擅自决定结果,在共同体验游戏过程中,孩子们积极主动、有能力的表现让家长意外惊喜。 “要让家长对幼儿的成长变化看得见、看得清、看得明,让家长对幼儿发展难题有思路、有途径、有方法。”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园长吴冬梅介绍:“我们通过学期问卷调查、园长接待日、每周家长一对一访谈等多元化形式,让每一位家长的心声都有机会表达;通过家长论坛、个案跟踪、爸爸课堂、亲子游戏成长营等方式,有计划地加强对家庭的指导和引领,优化家长教育行为。” 吴冬梅表示,深度开发与运用家长资源为幼儿成长提供了“优质平价”且“无法替代”的教育资源,打破了家庭与幼儿园的空间壁垒,突破了幼儿园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;让孩子在幼儿园获得的有益经验,可以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与强化,使教育效果“事半功倍”。 3.加强儿童数量变化趋势预测 幼儿园要发展,师资力量始终是核心。侯丽敏坦言,教师编制是制约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,公办园编制短缺,不得不聘用大量非在编教师,而民办园教师往往待遇更低,导致队伍流动性大、不稳定。 高丙成指出,公办园非在编教师应与在编教师享受同等待遇,实现同工同酬,在职称评审等职业发展上也应机会均等。他认为,解决编制的同时,也要加强建园投入,如通过专项补助、动态调整公办园收费标准等方式,提高非在编教师工资待遇。民办园则可参照公办园落实教职工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,稳定幼儿园教师队伍。 此外,还有一个更为紧迫的问题或将到来——个别地方开始出现生源减少的情况。 近些年,普惠性幼儿园数量攀升,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。然而,随着未来人口的变化,学前教育布局也将面临挑战。高丙成表示,经过测算,虽然出生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,但下降的累积效应要到2025年后才会显现,资源总量不足问题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存在。另外,学前教育资源结构性矛盾也较为突出。城镇普惠性资源特别是公办资源不足,“大班额”问题严重。而一些农村地区开始出现双重矛盾—— 部分乡村生源减少,一些幼儿园招不到人;另一些适龄人口较多的乡村却没有幼儿园,孩子无园可上。 吴冬梅认为,政府和有关机构需要加强对适龄入园儿童数量变化趋势的预测。同时,在幼儿园建设过程中要关注两个方面,既落实“特惠先行”“弱势倾斜”和“优先原则”(关注困难家庭与儿童、处境不利的家庭与儿童),也充分考虑到未来人口变动带来的需求变化,避免出现盲目建设、资源浪费等情况。如果适龄入园儿童减少,可以考虑将资源整合到少数幼儿园中,提高这些幼儿园的规模和质量。“另外,还可以适当压缩班额,从大班制变成小班化教学,这样也有利于提高保育教育质量。” 高丙成还建议,在满足学前教育全面普及的基础上,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招收2—3岁的孩子。“不过,托育服务跟幼儿园相比要求更高,需要在具体成本核算下,做好场地设施、人员配备、日常运转等方面保障。” 《光明日报》(2023年10月10日 13版)
|